Monday 12 May 2008

新加坡南洋大学 Memory lane











南大中文系首届毕业生计划明年出版纪念刊

虽然毕业于一个师资短缺的年代,但是1959年南洋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毕业生,在进入社会谋生时大都无法如愿地找到教职,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也就是大学四载同窗和毕业后找工作所面对的困难,深深联系着这群南大最早一批毕业生的心,让他们在离开母校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深切关怀彼此的境况。
  这群南大老大哥和老大姐,决定在明年庆祝毕业50周年之际,出版特刊纪念他们超过半个世纪的相知与相惜。他们计划在明年3月15日,也就是当年他们在学堂里初次见面的那一天,能完成纪念特刊印制工作,让老同学通过文字的交流,缅怀过去的岁月。
  其实,这群老校友除了在1959年毕业那年之外,在1999年他们也曾经出版过类似的特刊。和以前出版的特刊不同的是,校友们对即将出版的50周年纪念特刊有了更慎重的要求。

这群南大第一届毕业生,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把缅怀南大的文章出版成集,化作永恒的纪念。前排左起:叶昆灿、潘先钦、王怀英;后排左起:刘森发、符德坤、梁丁尧、陈郁菲和周全生。
  特刊主编叶昆灿(74岁)说:“我们中文系里有88个同学,18人过世了,剩下70人……我们有怎样的表现,比如10个人当校长,有多少人在大学里当教授、图书馆主任、在商界出人头地的,帮助过人的和做过的好事。”
  “我们想要在特刊里的文章作个交代:让社会人士看看,以前的人怎样为旧南大出钱出力,包括那些年长的、三轮车夫、舞女,不少人亦演亦唱,为的就是(筹建)南大。我们究竟有没有辜负这些人?我们50年来做了些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把有意义的东西交代出来。还有,社会给我们多少,我们今天又回馈了多少给它?”
  另一个让他们珍惜这段感情的原因,是他们离校后不得志的经历:1956年,新加坡劳工阵线政府教育部长周瑞祺宣布,南大未向政府申请颁发学位的法定权力前,学位不受承认。一直到南大在1964年进行改组时,第一届中文系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方面的情况才逐渐有所改善。
  系上的其中一名同学梁丁尧感叹地说:“我那时候来参加教育部的面试,但是面试我的不是教育部的官员,问的问题也和教育完全没有关系。官员别的不问,就只问我在学校搞过的学生团体活动。”
  退休前任公教中学校长叶昆灿也说,他在本地无法找到教职,为了摆脱穷途潦倒的日子,他到马来西亚彭亨州瓜拉立卑一个偏远乡村教书。在前往任职之前,他特地拜访在马来西亚经商的老同学,在那儿吃了一顿饭,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支持。
与现南大难有归属感
  南大第一届中文系毕业生后来大多进入学校执教,有些甚至连学生的孙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习。在这班毕业生当中,有60多人投身教育事业,在新马两地执教鞭近40年,其中更有10人成为新马两地院校的校长,桃李满天下。
  让这群白发苍苍、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老校友遗憾的是,今日的南洋理工大学其实和老校友所念的学校呈截然不同的校风和特色,他们很难从今天的南大找到归属感。
  他们大多都不是南大校友会的会员,但是对于老同学一年两次自办的聚会,从不无故缺席。20多名老同学刚在本月12日办了午餐聚会,现在已在马来西亚安享颐年的同学,也不怕舟车劳顿,风尘仆仆跑来叙旧情。
  过去四年来为联系同学们之间感情努力不懈的潘先钦也指出,这群老校友因为感叹时间的警钟开始敲响,大家的年事已高,希望在所剩下的时间里再次为校园生活着墨,并尝试了解时间对一个人的记忆所能造成的改变。他也希望把每年两次的聚餐会,增加到三次。
  有意要为特刊提供文章的该届毕业生,可拨电联络潘先钦(96772353)或叶昆灿(62804630)。

Source:
Lianhe zaobao
为半世纪的生涯作个交代南大中文系首届毕业生计划明年出版纪念刊 林妙娜 (2008-04-28)